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展示我省民間工藝精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福建地域民間藝術,發揮名家示范引領,創作更多文藝精品力作,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對8件獲評“第二屆福建省民間文藝山茶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組織專題宣傳推介,本期推出“第二屆福建省民間文藝山茶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專題——劉文伯 篇。
第二屆福建省民間文藝山茶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福州印象之三坊七巷》
壽山石雕作品《福州印象之三坊七巷》長300厘米、寬15厘米、高50厘米。整件作品用三塊壽山石連接而成,力求將福州三坊七巷的南后街全景展現,從而將福州的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和當代的中西文化,國家和平穩定、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展現出來。
《福州印象之三坊七巷》局部
《福州印象之三坊七巷》局部
《福州印象之三坊七巷》局部
三坊七巷是典型的閩地民居風格,白墻黛瓦、曲線山墻、飛檐翹角。劉文伯將這些閩派建筑的標志性元素都體現在了《福州印象之三坊七巷》中,連民居的門窗鏤花不同的細節也被雕刻得栩栩如生。除此之外,老字號小吃店、傳統手工藝店鋪、水榭戲臺、現代快餐店、電影院等應有盡有,盡顯三坊七巷的當代風貌。作品從取景拍照,尋石,審石,構思,創作到獨立完成。劉文伯將日常生活片段以石雕的形式記錄時代的精彩與強盛,《福州印象之三坊七巷》中展現了福州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還有當代中西方文化碰撞后的結果。他表示,這件作品的每一步都傾注了他滿懷的心力,“它既是我作為一名藝術家對于二十余年從業生涯的匯報,也是我作為一名福州人對于熱愛家鄉的情感表達。”

《福州印象之三坊七巷》于他而言是一種個人風格的轉型與嘗試。從藝二十余年,以往他雕刻的作品都是傳統山水、傳統仕女,在題材上沒有突破。隨著歲月的沉淀,特別是受《清明上河圖》等精品力作的啟發,他意識到作品所傳遞出的價值應是更好地體現傳統文化的同時,需要更多的展現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精神文化內涵,于是便將目光重點放在創作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作品題材上。除了《福州印象之三坊七巷》外,劉文伯還創作了《福州古厝之上下杭》《煙臺山》等展現福州時代風貌的壽山石雕作品。目前,他著手雕刻的是刻畫武夷山風貌的作品《武夷風光》。
《福州古厝之上下杭》
《煙臺山》
“藝術來源于生活。當你走進博物館,站在古人的作品面前,你是否讀懂它。不同的歷史背景下,人們的審美和生活方式也不同。應當‘與古為徒,與時俱進’而不能‘厚古薄今’。當代人做當代事,我們這一代人多創作一些有文化內涵的當代作品,給當代人去觀看,給后人去評說,今天的精品也許就是將來的經典。50年以后、100年以后、200年以后當后人去看作品的時候,它就是歷史的見證。”劉文伯認為,作為一個老福州人,愿意盡自己的一份力,把福州的城市記憶保留下來。城市更新的速度愈來愈快,他想用壽山石刻的形式把城市記憶保留下來,讓未來的福州人能從壽山石刻的作品反映當代的嶄新城市面貌中得到啟發,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觀瀑》
《荷香秋韻》
劉文伯,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一級/高級 *** 、中級工藝美術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福建省壽山石行業協會會員、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會員、福建省優秀青年雕刻藝術家。擅長高浮雕仕女、山水、荷葉、薄意創作。2001年《期盼》獲中國壽山石國石評選“銀獎”。2002年《期待》獲第二屆風華杯“金獎”。2004年《春江花月夜》獲第三屆風華杯“金獎” 。2005年《江南韻》獲第五屆風華杯“金獎”。2007年《晚歸圖》獲第十八屆如意獎“銀獎”。2009年《蝶戀花》獲第二十屆如意獎“銀獎”。2011年《高山行》《江南韻》《薄暮漁家乘水入》獲第五屆福建壽山石藝術家作品展“銀獎”;《笑談山水間》被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收藏;作品《花季》被福建省博物館收藏。2014年《美人一顧可傾國》獲首屆匠心神韻“銀獎”。2015年《五美圖》獲爭艷杯大賽“銀獎”、《仕女》獲第三屆中華工藝精品獎“金獎”。2016年《荷香秋韻》獲中華工藝精品獎“更佳技藝獎”、《鳳求凰》獲福建省工藝美術創意設計大賽玉雕“金獎”。2017年作品《江南韻》和《讀西廂》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2022年。2022年《福州印象之三坊七巷》獲第二屆民間文藝山茶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