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雕老藝人授徒時經常說的一句口頭語:壽山石雕刻藝術是一門減法藝術,而加減法并用的是雕塑藝術。它是通過削減原材料,循序漸進地將造型“挖掘”出來的,所以在雕刻下刀的時候要求慎之又慎,一旦失手錯刀,后果是無法彌補的。
傳統壽山石雕分五個步驟: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

相石? ?壽山石以獨特的意蘊,融會了自然美與藝術美的語言,構成了“壽山石文化”。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
一塊壽山石,未雕琢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壽山石雕藝人通過觀察壽山石外觀形象,在頭腦中判定怎樣應用“減法”將壽山石顯現出生命物像的過程。如果相石出問題,雕刻刀一動下去,那減去的石頭就再也補不回來了。
所以相石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根據壽山石的形狀、石質,色彩來設計構圖的,是一項繁復、艱難的過程;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有雜質、裂格等瑕疵時,那就是難上加難了,因為除色彩的搭配利用外,還要懂得如何化解瑕疵。
相石貫穿在打坯、鑿坯,甚至修光、磨光各個過程。
打坯?

這是2011年8月底(氣溫35℃左右),85歲高齡的大師陳敬祥創作作品時,打坯的鏡頭。?右手舉著的木錘叫卡錘,它呈棒錘狀——兩頭大,中間細;左手抓著的和臺面一排放著的鑿刀叫著卡鑿,它一頭呈方形或圓形,另一頭為刀口(有單面,有雙面)。卡錘和卡鑿的叫法,可能與擊打發出的清脆“咔、咔”聲有關。
打坯是一項全身柔韌性運動,需要手、腳、腰的協調。這就是壽山石術語說的的“五頭抱一頭”。

? ?打坯要用上十幾種大小形狀不一的卡鑿,因此傳統雕刻藝人有一個屬于雕刻功夫外的功夫——磨刀。磨刀在雕刻中的地位極其重要,若是刀不鋒利,就打不出或打不好準確的切面。

打坯整形
打坯的主要目的是把作品的大體輪廓表現(即坯)出來。首先是將作品底座修平穩,同時作品擺放角度恰當;接著是將原石上面的皮、沙丁等處理清楚,使一些潛在的好石頭(行話叫“肉”)或需要化解或取俏的部位暴露出來,以便更好地利用。打坯的之一刀往往從作品的“點睛”處開始,然后逐漸拓展,壽山石內里有很多不可預測的因素,當遇到石頭有新情況時,又要因石(勢)利導,隨石(機)應變。

電動雕刻機及工具

雕刻機使用
現在隨著雕刻機的廣泛使用,大大節省了雕刻藝人打柸的時間和體力。

手鑿
鑿坯?? ?鑿坯是繼打坯之后的雕刻動作,它用的是手鑿,旨在將打坯后的粗坯鑿實。手鑿一頭是木制的手把,另一頭就是刀口。鑿坯如果說打坯是勾畫作品的輪廓的話,那么鑿坯就是將這一輪廓描實,使原本的平面有了凹凸變化,看見了衣褶、毛發、肌肉、山巒,樹木、花卉、枝葉等等,使原本的五官位置上“長出”相應的器官……鑿坯不僅僅是在雕刻細節,還是在處理局部與整體,結構與空間,形狀與骨肉,動態與靜態、點線與平面,重心與方向等等關系。鑿坯同樣需要雕刻藝人“胸有成竹”的功力。

銼刀的使用

手鑿的使用
由于壽山石不同的硬度、脆性、俏色等,鑿坯時要有所控制,要懂得刀口在力的作用下的變化,要從刀口的著力點變化刀法,否則就會滑刀,破壞石頭造型,甚至會傷到自己的手。

大坯粗稿
鑿坯既是將作品雕實的過程,也是處理石頭瑕疵,將俏色畫龍點睛的過程,更是發現石頭靈性的過程。鑿坯的優劣不僅影響到作品的表現力,也影響到修光的難易。
修光?? ?修光是雕刻的最后過程,依靠不同的刀向和刀法,刻畫出景物的氣質和精神。

修光刀各種刀口

修光刀
修光首先要有正確的執刀姿勢。一般的執刀 *** 是:刀口平面朝外,斜面朝里,用右手拇指和中、食指捏住雕刀離刃約3厘米處,再以無名指頂住刀側,小指緊貼無名指,以助力量。執刀不可過緊或過松:緊了運轉不靈,松則刀鋒無力。修飾細節時,可只用3指執刀,將無名指或小指按在石品上,以保持運刀的穩定。

修光刀的使用
修光時,左手按住(或握住)產品,將拇指指甲內側緊緊地頂住刀頸,作為支點與右手配合,使雕刀前后揮動修刮。運刀的時候,細處用指力,小處使腕勁,大處則需腕、臂并用。但無論用臂、用指,都要以腕勁為基礎。

修光前的作品
下刀以前,應根據景物的特殊本質、規律特征而確定“刀向”與“刀法”。下刀有分寸,才能使作品質感真實,生意盎然。
修光運忌諱五點:“板”、“亂”、“弱”、“挑”、“虛”。
“板”就是運刀呆板不活,不能體現出對象的質感。
“亂”是因為下刀前對景物理解不深,心中無數,致使刀向雜亂無章,出現不適當的交叉刀痕。
“弱”即把刀不穩,行刀無力,作品缺乏生氣,僅將景物表面扒光而已。
“挑”是由于運刀時單用指力,而臂、腕沒有用上勁,所以形成刀鋒向外抽起,刀痕過處出現臃腫,行語稱為“豬屎節”。
“虛”指行刀時,起先很有勁,漸而虛脫形成虛而無力的刀跡。
打坯、鑿坯和修光3道工序之間是密切關聯、互相配合的。修光所追求的“氣質”與“精神”建立在一定的形體結構上。未經修光的原坯結構,即使準確也是沒有生氣的。沒有很好的布局與形象做基礎,修光刀法應用亦屬徒勞。正如口訣所說:“相石打坯定大局,鑿坯結構見分明;修光刀法求氣韻,精細磨光更傳神。”
磨光磨光分粗磨”、“細磨”和“揩光”3道程序。

木賊草

0號布砂紙

各種型號水砂紙

木賊草打底磨光
(1)粗磨又稱“干磨”。先用砂布將雕刻品的大塊面磨擦一遍,消除明顯的刀痕。再用濕木賊草順著修光刀的行跡橫磨,直至刀痕被細密的木賊草痕跡所代替。
這道磨光最忌“糊”。所謂“糊”,就是模糊的意思。因為壽山石雕的修光,很注重景物轉折的明朗,假如磨光時稍有忽視,就可能將必要的折角當成刀痕磨平,結果造成層次模糊,景物立體感差的后果。作品大遜其色。

由粗到細水砂紙磨光
(2)細磨又稱“水磨”。用水砂紙沾水研磨。若遇砂隔,可另取新水砂紙蘸白茶油,用力磨擦,能夠“伏砂”(將砂隔部分磨平,俗稱“伏砂”)。依據水砂紙的粗細(600#1000#2000#3000#等)依次磨光, 經過數道磨光后,應該使雕刻品的各個部位都看不到一點磨擦的痕跡,同時又能夠保持雕刻時所刻畫的景物精神面貌。
(3)揩光經過細磨后的石雕,用清水漂洗,清除殘留的石粉及雜質。干后, 取一塊桐油瓦灰磚沾白茶油和羊肝石粉,細磋石雕的各個部分,使其表面光澤如鏡。 現在砂紙的細密達到5千甚至一萬號以上,磨光師直接用最細的水砂紙揩光,也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成品